他没有学历,没有显赫背景,三十多岁时仍靠流动摆摊维持生计。直到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四川的麻辣烫美食,从此找到了通往财富的大门。
起初,他并不习惯吃辣,经过三年不断的试验和改良,终于研发出以骨汤为底的麻辣烫,开创了“可以喝汤的麻辣烫”这一全新吃法。这款独特的产品迅速赢得了食客们的喜爱,杨国福趁热打铁,开始拓展连锁店。
短短两年时间,他就开设了70多家分店,到了2018年,全国的加盟店数量已经突破了5000家。至此,“杨国福麻辣烫”的品牌家喻户晓,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如今,杨国福麻辣烫已跻身中国餐饮行业的第一梯队,而创始人杨国福本人也从一个普通小商贩成长为成功的企业家。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杨国福的招牌是麻辣烫,但他本人却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那么,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杨国福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从小对学习兴趣不大,15岁初中辍学后,开始四处打工赚钱。父母并不强求他的学业,只希望他能自食其力。
二十多岁时,经人介绍娶了妻子,双方家庭条件相仿。结婚后,生活依然艰难,夫妻俩商量着做起了各种小买卖。他们卖过水果蔬菜,摆过早餐摊,炸过臭豆腐,烤过鱿鱼,几乎尝试了各种街头小摊生意。
展开剩余89%那时,他们推着一辆小推车在街头巷尾穿梭,还得随时留心城管,生怕车子被没收,生活来源就断了。每天早出晚归,谨慎经营,勉强维持生计。
尤其是在哈尔滨,冬季漫长且寒冷,气温常常低至零下十几度,路边摊根本无法营业,哪怕摆了也无人问津。杨国福曾考虑过租店面做生意,但高昂的租金令他望而却步。
九十年代末,川渝美食迅速兴起,四川火锅、麻辣烫、串串香在全国掀起热潮,随着美食文化的传播,哈尔滨街头也逐渐出现了不少麻辣烫小店。
一次偶然机会,杨国福去尝试了一家颇受欢迎的麻辣烫店,满满一盆红油让他望而却步,因为他不善吃辣,每次吃辣后都要拉肚子好几天。但他敏锐地注意到,这种麻辣烫在哈尔滨极受欢迎,客流不断,商机无限。
回家后,杨国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研发一款适合东北人口味的麻辣烫。
他租了一个地下室,开始潜心钻研汤底和配料。起初,他模仿四川麻辣烫,以辣椒和豆瓣酱为主,不断试验,炒糊了又重来,口味不对,顾客不满意,自己也觉得味道不正宗。
后来,他决定用东北传统的骨汤作为底料,熬制大骨棒五小时,直到汤色乳白,再加入各种香料,做成浓郁香醇的骨汤底,再配以麻辣烫的食材,根据不同口味调整辣度。
这次,他觉得找到了突破口。为了让汤更鲜美,他先后在汤里加了奶粉,最终改良成用牛奶熬制秘制汤底。
2003年,杨国福在哈尔滨永和街开出了第一家“杨记麻辣烫”,并以“可以喝汤的麻辣烫”作为招牌,这也成为后来杨国福麻辣烫的雏形。
当时,哈尔滨的房租和人工相对便宜,原材料采购也不贵,杨国福的麻辣烫店成本低廉,但凭借独特的汤底和新鲜的食材吸引了大量回头客。三年时间,半年就回本盈利,证明了他努力的成果。
杨国福靠这个小店赚到了钱,亲朋好友看到了纷纷向他请教,杨国福也慷慨开放加盟权。
最开始的加盟方式非常简单,只要有人愿意开店,准备好店面,雇佣厨师和一两个服务员,每天采购新鲜蔬菜,速冻丸子和面条等速食品则定期补充即可。
加盟店开业前,杨国福亲自教厨师如何熬制汤底,但他也有保留,没有完全公开配方和关键步骤,同时自己不断改良汤底配方。
凭借这种简便的操作,一家麻辣烫店很快开张,顾客因杨国福的品牌纷纷光顾,各店生意兴隆。
以哈尔滨为中心,杨国福麻辣烫的店铺迅速扩散,从城区到外县,品牌随处可见。仅两年,加盟店突破70家,其中还包括后来全国知名的张亮麻辣烫,经营者张亮正是杨国福的表妹夫。
起初,杨国福出于东北人的讲义气,乐于分享加盟机会,但随着加盟店数量激增,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有些店铺厨师熬汤技术参差不齐,有的汤底过浓,有的过淡,烹饪时间和火候也不统一,导致顾客怀疑是否吃到正宗的杨国福麻辣烫。
更严重的是食材问题,加盟店自行采购,难以保证品质。一些店为了节省成本,使用腐烂的蔬菜、过期丸子和变质肉肠,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影响了品牌声誉。
此外,麻辣烫制作简单,易被模仿,门槛低。在杨国福麻辣烫兴起的两年内,哈尔滨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量各式各样的麻辣烫店铺,口味杂乱无章,甚至有人冒用“杨国福”的招牌。
面对市场混乱,杨国福意识到,若想将麻辣烫事业做大做强,必须突破现状,进行彻底改革。
他不再满足于开小店,而是着眼于打造品牌。他先注册了“杨国福”商标,防止被随意盗用;然后改变加盟模式,除了亲友店外,新加盟店需缴纳加盟费,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配方调制汤底,采购合格食材,确保每家店味道一致。
除了流程管控,他还涉足部分食材生产。
2009年,他在哈尔滨成立了第一家食品工厂,专门生产半成品锅底和原材料,标准化生产保证了麻辣烫的质量和口味。
随后,他大幅缩减加盟数量,对每位加盟商严格审查,甚至亲自面试。
面试没有固定流程,只是聊天中了解对方的人品,杨国福非常重视忠孝礼义,认为这是经商的基本。
为了提升品牌形象,2010年杨国福暂停了加盟扩张,启动大规模改革,实行每年淘汰最低10%的末位店铺。
成立了巡视督导组,严格检查加盟店,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不合格的暂停营业,拒绝整改者取消加盟资格。
整顿加盟损失巨大,但杨国福更看重品牌长远发展。同时,他创新推出自选菜品、按斤计费的消费模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015年,他在上海金融中心成立总部集团,实施全产业链供应模式。
从此,杨国福不仅是快餐麻辣烫,而是正规集团化运营。加盟商缴纳加盟费后,食材必须通过总部指定渠道采购,有机蔬菜和严格清洗标准成为品牌标配。
店铺装修、服务、商标使用均有统一规范,确保标准化管理。
汤底研发方面,杨国福不断追求卓越,频繁往返东北和四川,寻求优质原料,并最终把生产总部迁至更接近原料产地的四川。
2018年,杨国福食品工厂在成都郫都区正式落成,投资3亿元,占地4万多平方米,引进高端自动化生产设备,标志着杨国福麻辣烫迈入4.0时代。
尽管当年将加盟规模由原定每年1000家缩减到500家,加盟费损失近亿元,但品牌地位未受影响。
到2021年,杨国福麻辣烫门店突破6000家,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分布在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若非疫情影响,海外加盟数本可超过1000家。
从一个街头小摊成长为庞大连锁,杨国福本人也由小商贩转变为忙碌的企业家。
特别是四川工厂落成后,他直接将家安在工厂,每天7点起床,随时视察生产线,全天候接待客户。
无论大小事务,杨国福亲力亲为,哪怕是一颗胡椒,或是一份合同,他都亲自把关。
他说自己就是企业的灵魂,熟知每一环节,认为这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
拥有品牌、标准化流程和自有工厂后,杨国福的野心日益膨胀。
但麻辣烫在川渝火锅和串串香的夹缝中地位尴尬,显得略为低调。为此,他一边调整产品结构,一边升级供应链标准,致力于企业稳健发展。
他推出了自热麻辣烫产品,并同步开设直营店,以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
在产业多元化、规范流程、严格管理和快速扩张的基础上,杨国福迎来了新的机遇。
2021年底,完成企业重组后,他正式宣布冲击港股市场。
遗憾的是,这次尝试失败了,主要因食品安全问题未达标。其实,食品安全问题早有爆出,只是整改一直不彻底。
找到问题后,杨国福积极整改,大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与此同时,港交所放宽了上市条件。
终于,杨国福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
2022年10月,证监会批准杨国福麻辣烫在港交所发行H股上市申请,消息一出,网络热议纷纷,甚至有人调侃麻辣烫将变成“吃不起的美食”。
对此,杨国福回应称,如今麻辣烫市场多元化,添加了许多高档食材,30多元一碗已不稀奇。
这位东北小伙终于成为了“麻辣烫第一股”。
虽然市场依然良莠不齐,但杨国福麻辣烫的领军地位无人撼动,昔日竞争对手张亮麻辣烫仍是后起之秀,差距明显。
从初中辍学的少年到身价过亿的企业家,杨国福的成功既有偶然的机遇,也有艰辛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的远见和格局。
如果他当初没从加盟过程中领悟长远发展的道理,麻辣烫再好吃也只能是地方小吃,绝无可能成为“麻辣烫第一股”的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亿策略-配资app下载-配资排排网-线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