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让人难过的,从来不是没钱,而是话语里藏着的伤害。
就像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过的:“被童年温柔对待的人,一辈子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而童年留下伤痕的人,往往要花一辈子去抚平伤痛。”
爸妈说的话,会让孩子要么带着伤疤往前走,要么带着勇气长大。
下面这 5 句比缺钱更伤孩子的话,家长可得多留意。它们常常在不经意间,给家里埋下难过的种子。
一、“你看看人家孩子”
总拿自家孩子和别人比,会让孩子打心底里觉得 “自己不行”,还总觉得周围人都在盯着自己,一辈子都在跟人比来比去,想从比较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伤害还会一代代传下去,影响到以后的孩子。
展开剩余84%怎么说才好呢?
1、说清哪里进步了 ——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发现你在这事儿上比以前做得好,接着努力呀!”
多关注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只看结果,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越来越厉害。
2、和自己比 —— 用自我成长当标准
“这次比上次做得棒,这就是在长大呀。”
少拿孩子跟别人比,多让他们和自己的过去比,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
二、“我这么拼都是为了你”
这话其实是种情感上的强迫,把亲子间的感情变成了像欠了债一样的关系。
心理学里的 “情感账户” 理论提到,这种话会让孩子不停地消耗心里的能量,去还这份 “感情债”,到最后关系可能就断了。
怎么说才好呢?
1、分清楚责任 —— 各管各的事
“爸妈上班确实累,但看到你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我们就觉得值了。”
把 “爸妈的付出” 和 “孩子的责任” 分开,别让孩子心里总装着愧疚。
2、别用感情绑着孩子 —— 好好爱就够了
“我们爱你,所以愿意为你多做些事,但你不用为我们的心情负责呀。”
让孩子知道,爸妈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是要他 “还债” 的。
三、“哭什么哭!憋回去”
逼着孩子把情绪压下去,其实是在给他们心里装了一道 “情感墙”,让他们慢慢习惯把情绪藏起来。
时间长了,孩子的大脑里负责情绪的部分会变得特别敏感,要么对啥都没感觉,要么突然就爆发,像跷跷板一样忽高忽低。
怎么说才好呢?
1、看懂孩子的情绪 —— 帮他说出来
“你好像不太开心,愿意跟我讲讲吗?”
别让孩子憋着情绪,说出来才能慢慢好起来,总憋着容易出问题。
2、告诉孩子哭很正常 —— 爸妈也这样过
“想哭就哭会儿,我小时候遇到这事也会哭呢。”
爸妈怎么对待情绪,孩子就会怎么对待自己的情绪。你接纳他的哭,他才敢面对自己的感受。
四、“你也就这样了”
这种带着预判的话,其实符合心理学里的 “自我应验效应”。
当家里最有权威的人总说孩子 “不行”,孩子就会慢慢只看自己 “不行” 的地方,最后真的活成别人说的样子。
怎么说才好呢?
1、往前看 —— 相信孩子能进步
“这次没做好也没事,咱们一起想想下次怎么能做得更好。”
多给孩子点鼓励,让他觉得 “我能行”,慢慢就有动力了。
2、多给支持 —— 相信的力量很大
“我觉得你能做到,要是需要帮忙,随时跟我说。”
爸妈越相信孩子,孩子就越敢往前闯,这就是心理学里说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
五、“要不是因为你”
这话是从根上否定孩子的存在,会让他们对 “自己该不该存在” 产生怀疑。
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 “都是我不好”,心里装着甩不掉的愧疚,甚至可能慢慢变得抑郁。
怎么说才好呢?
1、一起扛 —— 家是一起面对的地方
“日子里总有难事儿,但咱们是一家人,一起扛就不那么难了。”
让孩子知道,他是家里的一份子,不管啥事儿,大家都一起担着。
2、肯定孩子的存在 —— 家因他而暖
“你能来到这个家,本身就特别宝贵,我们一直都爱你。”
爸妈是孩子心里的靠山,可别让自己的话,变成压垮孩子的石头。
说到底,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刻成某个样子,而是唤醒他们内心的力量。
一个家最该传下去的,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而是说话时的尊重、相处时的理解,还有藏在字里行间的爱。
就像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说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最早是从父母的态度里看出来的。”
要是爸妈的话里藏着刺,就算家里堆满金银,孩子的心里也会是空的。可要是话语里裹着暖,就算日子简单,家里也会养出有力量的孩子。
别让那些随口说的话,变成扎在家人心里的钉子。毕竟,能治愈生活的,从来不是钱,而是家里人说出来的每一句温柔。
发布于:广东省亿策略-配资app下载-配资排排网-线上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